唐卡的几个重要鉴别特点不可不查 一幅唐卡的主体可能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师傅绘制,购买时必须关注这些细节;有的唐卡绘制完毕后会在表面打一层蜡,使外观与色彩更加光洁,手感光滑,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对着阳光看,以此来鉴定蜡质层的完整性。 画工鉴别:首先,在内容上要进行筛选: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可能你并不理解,因此要选那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比如:释迦像、白绿度母、财神等这些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 其次,唐卡的绘制时间较长,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价格也必然会高,对于外行人来说,“画工”与“画幅”,是你在决定购买时制定心理价位的最基本因素,一定要反复权衡。这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画师的影响: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嘛绘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价格较高。 画工的影响:绘画功力一般与经验积累有关系,比如颜色的调制是否均匀、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溢色,落色、作品的整体性是否完整严谨等。形式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现存各时代精美唐卡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 “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 二、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磐的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
在拉萨买唐卡的话,你可以去一些比较知名的小店去买糖旮沓的里面的制作唐卡的惊喜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价格也是有一点少鬼,千万不要再景区的小店买糖旮瘩的价格,或者它的好坏程度都是比较低下。
大昭寺的珍藏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珍藏“三绝”
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呼和浩特大昭寺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著名的玉泉井旁。大昭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佛教圣地大昭寺,蒙语称“依克召”,汉语为大庙。其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它是内蒙古地区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呼和浩特大昭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昭寺的珍藏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珍藏“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昭寺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昭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更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一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 目前,世界上只有3尊佛祖等身佛像,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大昭寺原供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鎏金铜像,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后,两尊等身像被交换位置,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第三尊十六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战争沉入了印度洋。另一说:当世,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塑建、、加持的佛像仅存三尊:即:8岁、12岁、25岁等身像,此三尊均为见即解脱。其中25岁等身像即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之释迦牟尼佛等身像。
大昭寺之所以是者的圣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像。
七世纪时文成公主从唐朝长安带到西藏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佛就供奉在这里,相传这是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塑造的,且由他亲自,全世界只有三尊,分别为:八岁、十二岁、十六岁(十六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战争沉入了印度洋),所以十二岁等身像最为宝贵,我们看到的就是给这尊金佛刷金身,稀有难得,非有累世的福德因缘所不能见呀。
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项礼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
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像。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就是今日之大昭寺。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世界上的,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在历代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一、成像于佛祖在世之时
藏文史书记载,这尊佛像在释迦牟尼在世的进修已经塑成。萨迦·索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上面有这样一段掌故:
那时,佛尊释迦牟尼住在舍卫城,向当地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讲经传法。有一天,圣者曼殊室利忧心重重地对佛祖说:“世尊您住世的时候,我们能眼看佛容,耳听佛语,心有所皈依;如果祖师涅盘离世,一切有情将依止何处呢?”佛祖听过,含笑无言,接着从他身上,发出四道光,分别照射到大梵天罗延天、帝释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于是,大梵天奉献五种珍宝,请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报身像;帝释天奉献了因陀罗宝、绿色宝、妙庄严宝等天上五宝和金、银、珍珠、珊瑚、蓝宝石等人间五宝,请毗首羯塑造了佛陀十二岁身量的化身像。佛的姨妈(也是继母)波阇波提说,释迦八岁时,身量如蓝毗尼园的台座那么高,十二岁时,脚踏舍卫城的门坎,头部触到门楣,这是他那时候的身量。
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种宝物,铸造出佛陀十二岁身量的化身像。颜色像熟金子,一只手做结定的姿式,另一只手做压地印的姿式。相好庄严,慈和美妙。据说凡是见到这尊像的人,都能够解脱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实的信仰,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的功德,与见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异。当时佛祖住世,亲自为身像开了光,散花如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刚座寺。